怎样评价十常侍之乱

十常侍之乱评价

从古至今,人们对十常侍之乱评价褒贬不一。《后汉书》中这么评价十常侍之乱:自古以来丧失宗族灭灭绝大业的理由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。夏商周三代以宠色取祸,秦始皇因为奢侈暴虐导致火灾,西汉自外戚失去帝位,东都因为宦官失去全国。失败的来由,先史讨论很长时间了。至于得罪官宦之人导致的,比如十常侍之乱这种,还可以拿来说一说。

十常侍之乱剧照

十常侍之乱剧照

十常侍之乱评价宦官这种人:非名门出身,没有大家风范,没有好的血气传接,表面上并不能看出的他的坏处,做事容易取得信任,而且他们大多在朝廷中见识的多,熟悉典章制度,因此年幼的君主汉灵帝,依靠宦官谨慎的长处,女君窦太后利用他们出入听命方便。要观察他们是不是没有猜疑忌惮的心思,也有忠厚正直,怀术纠正邪恶的;有敏于应对,弄巧乱实的;还有借誉于忠良,先期引誉的。不都是放其任意为凶,一味的横暴凶悍而已。

十常侍之乱评价这种朝中之人真的义士和假的忠臣都有,有的表面上看似忠诚,但却更加奸诈,所以这种人有本领迷惑昏庸幼弱的君王之主,混淆视听,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其中的。欺君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,党羽扩大,忠直的臣子便会直言抗议,但是忠义谏言在前期会泄漏出来,想要有所制裁行动的时候,就正好给了宦官夺权的机会。这就是为什么帝王会失去忠诚的臣子走向衰亡。

十常侍之乱 窦武

十常侍之乱窦武字游平,扶风平陵(今陕西咸阳西北)人。东汉时期外戚、学者,安丰戴侯窦融玄孙,与刘淑、陈蕃合称“三君”。年轻时因为经术德行不同于凡人而著名,名显关西。165年,长女窦妙立后,她是刘志立的第三个皇后,于是窦武升做越骑校尉,封槐里侯,次年,拜城门校尉。窦武任职时得到的赏赐捐助给学生,因此得到士大夫的拥趸。

窦武剧照

窦武剧照

汉桓帝死后,他与皇后窦妙之子刘宏继位,即汉灵帝。因为灵帝当时年幼仅13岁,所以窦太后临朝听政。十常侍之乱窦武和太傅陈蕃帮助扶持。此时的窦武已经是一名大将军的身份,自从他辅政后,便有铲除宦官之意,与陈蕃想法一致,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,于是密谋铲除宦官。后来他们成功诛杀了两名在朝中独霸专权的宦官,中常侍管霸和苏康。当计划除掉曹节等人的时候,由于不慎走漏了风声加之太后没有及时下令,引火上身。

曹节等人察觉到了不对,于是先人一步,入宫劫持汉灵帝并假传圣旨,派兵捉拿窦武。窦武慌忙避入军营。宦官曹节、王甫等人纠集千余兵马围攻窦武,最终斩杀窦武及其宗亲,窦太后被囚禁。当陈蕃得知捕杀窦武的消息后,完全不管自己已经年老力衰,召集八十余人带着武器去报仇,被捕杀十常侍之乱窦武回宫的王甫遇到,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遭杀害。

十常侍之乱 刘陶

十常侍之乱刘陶,一名伟,字子奇,颍川颍阴人,西汉淮南厉王刘长次子济北贞王刘勃之后。刘陶是有智谋之人,为人居简,不拘小节。汉恒帝在位时,刘陶常常上书建言献策。中孝廉,做侍御史;曾经有三次任命为尚书令,做侍中。也正是因为他正义的个性和坚持原则的底线,他的谏言中肯不偏倚,所以朝中的权位高的宦官都害怕他。

刘陶剧照

刘陶剧照

十常侍之乱刘陶在做京兆尹的时候,刚刚任职就省出修理官估的钱千万银两。因为最讨厌拿钱买官,所以就假称自己生病不听政客们的说赂。汉灵帝一直以来都很看重他的才能和德行,刘陶也凭借此常常上书谏言,但也正是这一点被朝廷宦官利用:灵帝熹平末,刘陶被诬告与张角勾结,向灵帝进谏除掉张角,斩除祸根,可是灵帝已经不再相信他,反而想要杀掉他。与刘陶站在同一方的司徒陈耽以死相谏,使得灵帝勃然大怒,便下命将这两人关进大牢,当天夜里,十常侍就让自己的手下将谏言之人杀死在狱中,刘陶因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贞绝食而死。在此之后,朝廷官员再也无人敢向皇帝说十常侍的坏话了。